北京的小學,從地域分布上看,東城、西城、海淀三區(qū)是北京三大教育強區(qū)。
西城由于靠近中南海,以及上一輩領導人的特殊愛好,
形成了西城政策氛圍濃郁的特點;東城稍晚開發(fā),現(xiàn)時已多籠罩在商業(yè)氣息之中;
遠離紅墻與跨國公司的海淀,由北大與清華開始,衍生出眾多高校。
北京那些最難上的小學,背后都有深厚的地緣烙印。
這個烙印是中國政經(jīng)變遷的當下凝結(jié)。
在京城教育界流行一個說法:西城如高原,教育實力普遍拔高;
東城則如平原,不高不低,亦堪一馬平川;海淀峰壑聳立,
譬如丘陵,高者極高,低者甚低。北京名校即散在這張教育地形圖上,
居高而處。 政治中樞邊上的知名小學 北京那些最難上的小學,
其崛起背后的一個特殊原因是擁有政治地理優(yōu)勢。
北京東城區(qū)史家胡同里名宅鱗次。從晚清至當代,眾多政商名流,置地于此。
稱名于后世者,如史家胡同51號曾是章士釗居所,
其女章含之與喬冠華的愛情亦在此處結(jié)果;53號即著名的好園賓館,
賓館名由鄧穎超所題,寓意“女子園”,其前身為全國婦聯(lián)辦公點,
帥孟奇、鄧穎超、康克清等皆曾在此辦公;
史家胡同亦是眾多中共領導人及各界名人宅邸,
華國鋒、徐向前、榮毅仁、于光遠、仲曦東、臧克家等曾先后居住此。
舊京掌故,明末將領史可法家祠位于北京史家胡同59號。
這座傳說中的家祠,院落三進,從1939年開始,成為了史家小學的所在地。1
959年,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“群英會”上,
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親為史家小學頒發(fā)“紅旗學校”錦旗。
從目前的情況看,史家小學的學生來源主要有三:一為傳統(tǒng)的就近劃片生。
二為法定以外的共建生,改革開放后,為招商引資,
東城區(qū)除了在土地、房屋和財稅方面開出招商便利外,亦通過優(yōu)質(zhì)教育資源的置換,
即以提供共建名額的方式,招徠了許多大企業(yè),
如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保利等紛紛將總部設到了東城區(qū)。據(jù)記者了解,
共建生在史家小學大概有7、8個班之多。三為高干子弟,
名額直接劃給中央辦公廳等部門,
如有領導人眷屬申請入學,需直接聯(lián)系中辦,
不能直接跟學校接洽。據(jù)悉,現(xiàn)在史家小學,中央領導人子弟約有30到40個。
這些孩子在派出所皆有登記,以確保其安全。曾經(jīng)有一次,某高級官員的孩子,
放學之后自己跑到了網(wǎng)吧,結(jié)果7、8個派出所出動,遍尋一夜,
才在網(wǎng)吧找到這個孩子。 除了招收高干子弟,史家小學一貫以來亦承擔著政治任務。
1963年,時任老撾總理的貴寧·奔舍那被暗殺,老撾國內(nèi)局勢動蕩,
貴寧夫人帶著子女避禍中國,對其子女的教育任務,即落到了史家小學等學校身上。
1964年,貴寧·奔舍那遺女西沙蒙和開蕓姐妹進入史家小學六(3)班,
短暫學習了半個學期。此外,1995年坐床繼位的十一世班禪,
因當時年紀尚小,其教育任務,亦由史家小學承擔。
十一世班禪在北京接受了小學教育,現(xiàn)在史家小學還有班禪上學時所題墨寶。
實驗二小名聲不弱于史家小學,其也得地理之便:
坐落在新文化運動起源之地——新文化街,且斜對面便是中南海。
與史家小學類似,實驗二小亦招收有不少領導人子弟,
甚至因其附近片區(qū)住戶較少,校內(nèi)高干子弟比例在全市首屈一指。
該校有教師曾慨言,校中學生皆背景深厚,不敢怠慢,故其校風提倡“以愛育愛”。
實驗二小與八中關系密切,八中亦被認為是北京頗具貴族氣質(zhì)的中學。
北京景山學校創(chuàng)辦于1960年,位于北京市東城區(qū)燈市口大街,左傍故宮博物院,
南下即是王府井,目前,因其招生甚少被認為是最難上的學校,
亦是居北京的富商巨賈最愛為子女選擇的學校。
一個機緣是1983年,鄧小平參觀該校,信筆題詞“教育要面向現(xiàn)代化,面向世界,
面向未來”,此后“三個面向”成為大陸三十年來教育方針,景山學校亦因此而貴,
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符號。據(jù)悉,鄧家后代亦有人曾就讀于景山學校。
也有顯赫一時的知名小學因地理而失勢。育才學校前身是延安保育院,
但遷入北京后建址于宣武區(qū)先農(nóng)壇,因遠離核心,遂失去了地緣政治優(yōu)勢,聲勢稍弱。
更典型的例子是府學小學,此校歷史已逾600年,與史家小學相鄰,
但在發(fā)展上落后于后者,亦可以從地理位置稍有偏離中獲得理解。
正宗的干部子弟小學 1949年之后,為了安排進京各大部委機關子弟,
干部子弟學校紛紛而立。官辦干部子弟小學,有典型的軍事戰(zhàn)爭痕跡。
延安時期,共產(chǎn)黨為解決前方將士的后顧之憂和培養(yǎng)紅色接班人,
幼兒托育供給制在大后方興起。這以延安保育院為代表,
其招生對象主要是為具有一定級別要求的黨、政、軍領導人子女,
且因父母級別不同,子女所享受的待遇亦有所差。
1952年,政務院頒布《干部子女小學暫行實施辦法》,
要求“各級人民政府機關及團體得根據(jù)需要,設立干部子女小學”。
與延安時代一脈相承的是,干部子女入學,
“得依干部的職務、工作年限、待遇等條件優(yōu)先錄取一部分;
對烈士遺孤,應給予特別照顧?!本哂蟹忾]性和等級性的鮮明色彩。
轉(zhuǎn)至文革年代,原旨保障隨軍后勤的干部子弟學校,
遂變成了血統(tǒng)論的堡壘。 目前機關學校中,北京育英學校最為著名。
育英學校成立于西柏坡,原名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育英學校,
后隨部隊入京,定址于北京海淀區(qū)萬壽路西街,與萬壽路附近的部長公寓所毗鄰。
該校曾經(jīng)是中央干部子女學校,負責對領導子女的教育工作。
中共諸多領導人子女曾就讀于此,毛澤東的女兒李訥從西柏坡到北京后,
便曾插班進入該校學習。1952年,“六·一”兒童節(jié)前夕,
毛澤東專門為育英學校題詞“好好學習”,此后數(shù)十年,此四字為婦孺所詳熟。
由育英學校往東,三里河一帶,因是國家計委、財政部等多部委所在地,
亦是干部子弟學校密集處所。 東臨釣魚臺國賓館而建的中古友誼小學即坐落于此。
該校始建于1954年,原為國家計委子弟小學,1964年,因與古巴交好,
該校由外交部下令改為北京市三里河中古友誼小學。 三里河東南,
至長安街西線的復興門外大街處,即北京市育民小學。該校創(chuàng)建于1959年,
原是財政部子弟學校,1961年,改歸北京市教育局領導,
成為教育局子弟寄宿學校,文革時期,又奉命接收外國專家子弟。
目前,育民小學以在小學階段開展超常教育而知名,其超常班創(chuàng)辦于1995年,
當時為國家重點科研課題。 建于1955年的二里溝中心小學,
位于三里河北面二里溝一帶,附近有住建部等部委。
其實該小學最早是對外貿(mào)易部子弟小學,
是當時為解決出國工作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而設立,
亦是北京市最早對外開放的學校之一。 中央部委層級的干部子弟小學大多位于西城,
北京市的干部子弟學校則位于北京次級辦公區(qū)域——東城區(qū)。
建于1955年的東交民巷小學,即是當年北京市委、市政府的子弟學校。
該校位于北京市東城區(qū)臺基廠大街,與北京市委大樓相依,
其址亦是清末外國使館區(qū)駐地。
背靠科研院校的“二路軍” 海淀區(qū)中關村一帶由于集合了全國最頂尖的科研力量,
同時也是全國最頂尖的大學聚集區(qū),其教育水平拔高于全區(qū)水平,
為“丘陵上的峰巒”。其中,大多數(shù)“山頭”即是由頂尖大學領導的附屬學校,
包括附屬中學與附屬小學。 就小學而言,口碑最好的附屬小學為北大附小。
該校始建于1906年,前身即為京師大學堂的附屬高等小學堂,
其后一度為燕京大學附小。1952年,改名為北京大學附屬小學,
并于數(shù)年后遷入北京大學內(nèi)部的燕東園內(nèi)王家花園。百多年來,
該校向為國中小學翹楚。 距北大附小不遠,位于清華大學內(nèi)的清華附小與其鼎足而立。
清華附小始建于1915年,前身亦是清華教員子弟學校,名為成志學校,
馮友蘭、朱自清等清華教授曾先后任成志學校校董。
1952年,因抗戰(zhàn)一度解散的成志學校,改名為清華附小,
依舊為清華教職解決子弟教育問題。 北大附小與清華附小的經(jīng)驗在先,
為大學設附小,成為50年代趨勢。1954年,人民大學開始籌建寄宿制職工子弟小學,
至1958年,校址設于人民大學院內(nèi)。人大附小由人民大學黨委領導,
其校長亦由黨委指派。 在海淀區(qū),中關村一小、二小、三小等三所小學也為人矚目。
這三所學校皆位于中國核心科研區(qū)域中關村,本是為解決中科院子弟入學問題而設立。
但由于中科院子弟智商水平較高,且重視子女教育,中關村三所小學越辦越好,
久而久之形成口碑。 值得一提的是,中關村一小屬于軍民共建學校,
航天英雄楊利偉等子女皆曾就讀于此。與之類似,據(jù)中關村不遠,
直屬于北京市教委的101中學,亦與部隊有共建關系,被認為是關系最難找的學校。
因為出身原因,這些小學大多依傍中科院、大學而立,其領導權(quán)亦為院校所掌控,
脫于北京市教委領導之外,形成“化外之地”。此種因歷史留下的局面,
被教育觀察者認為,是造成北京市教育與學校改革整體難為的因素之一。
“化外之地”的形成,亦使得海淀區(qū)的教育呈丘陵顏色,東城與西城的紅土鋪地,
呈現(xiàn)出光怪陸離之貌。
教育荒野的新富高地 因天時與地利,海淀、東城與西城三區(qū),
羅織了北京最豐厚的教育資源,形成一幅從丘陵到平原、再到高原的地形圖,
然而,在這幅地形圖之外,北京其他區(qū)縣的教育卻如荒野般,草木疏離。
近十年間,因入世與經(jīng)濟發(fā)展而成為北京CBD核心所在的朝陽區(qū),
尤堪注目。在朝陽的教育版圖上,由于與政治核心區(qū)較遠,名校寂寥。
芳草地國際學校是朝陽區(qū)知名小學,也是北京少數(shù)有中學建制的小學。
該校始建于1956年,上世紀70年代,因外事活動增多,按照周恩來要求,
芳草地小學開始招收駐華使館人員子女和外籍及港澳臺學生,
至今,傳統(tǒng)未改。作為國際化學校翹楚,該校位于朝陽區(qū)日壇北路1號,
周遭使館環(huán)立,頗受來華外國人青睞。 北京那些人人欲往里鉆的小學,
大都成名于改革開放之前,而近十年來北京財富地理變遷,對教育布局的重構(gòu)力,
卻影響甚微。在朝陽區(qū)CBD周遭,罕見知名學校,作為北京新富階層居住地區(qū),
該區(qū)域教育水平遠在相鄰的東城區(qū)之下,更不用說與海淀、西城比。
清華園教育集團副校長聞風說:“中國的名校階層已經(jīng)形成了,尤其是名小學,
建校時間大多非常長,很早之前就獲得過上面的認可,比如評選市重點、區(qū)重點,
就算現(xiàn)在有個普通學校,教學質(zhì)量再怎么好,也需要二三十年才能躋身名校階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