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接第一篇) 說起來,我的第二個坑是我進廠半年后踩的。當年公司有慕名而來的平原客戶,請我們幫忙搞一臺可以磨削ER筒夾的磨床,而且說市場潛力很大。我們老總就讓我去當?shù)刈鰝€市場調(diào)研去了。我調(diào)研回來寫了個立項申請書獲得了批準。這實際是一種可以數(shù)控技術加專用夾具的項目。當時我們單位還沒有生產(chǎn)數(shù)控機床的技術。一切要從頭摸索。我當時分析是:這種磨床可以算是一種專機。而專機是利潤比較高的。成功拿下的關鍵是研制驅(qū)動裝置。因為了解ER筒夾的都知道,要想實現(xiàn)同時磨削兩個外錐面和一個圓柱面,將過去的三道工序變成一道,這就要研發(fā)一款全新的驅(qū)動裝置。而數(shù)控的意義只是在能讓一個工人同時看多臺機床上面。數(shù)控相對來說難度不會太大,因為市場上有可以借鑒的東西。而這種不妨礙外形磨削的獨特驅(qū)動裝置反而是無可借鑒,也是最為關鍵的。否則就實現(xiàn)不了。當時錯就錯在太過自信,給老總吹下最多三個月就能發(fā)明出來這種裝置。還依稀記得當時老總一聽,笑了。我一看這不是不相信我的能力嘛。剛剛進廠的我急于表現(xiàn)和證明一下自己。于是,大腦一熱,當場(口頭)立下軍令狀,如果搞不定,我自己愿停薪工作直到產(chǎn)品設計出來。
! x* B( p) b& V' L8 T8 I令我興奮的是我用了不到半個月就把設計弄出來了,車間又用了十多天就試制出來,剛弄出樣品一實驗就被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師傅給笑話了。他否定了方案。原因是我設計的是一種特殊的驅(qū)動頂尖,頂尖帶動工件一起旋轉(zhuǎn)磨削,經(jīng)過初步試驗,方案是可行的。但是,老技工說這樣做不合理,頭架主軸帶動頂尖一旋轉(zhuǎn)就會產(chǎn)生跳動問題,這樣磨削產(chǎn)生兩個問題:其一,工件的圓跳動會比較大,第二主軸用的是滑動軸承,客戶一天三班倒的干的話,一年半載看不出問題來,超過兩年準出事。我辯解道:這個機器不是質(zhì)保一年嗎?超過質(zhì)??梢源笮扪?。老師傅把我說了一頓,大概的意思是設計不能這樣糊弄人。最后老板也發(fā)話了,讓我改方案,要求頭尾架頂尖是固定的,時間再延長一個月。一旦成功,獎金翻倍。后來這三個月我真的拼了。每天搞十多個鐘頭,先后又設計了四套方案。機加工也挺配合我的。每套方案差不多不到兩個周就能搞出驗證樣品來。但是一次次的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解決問題?,F(xiàn)在想想那時候真是敢想敢干,就是缺少經(jīng)驗。8 Z& B( t$ T. W9 ~
7 b8 p# c: D$ u3 E
結(jié)果是老婆不干了,孩子疏遠了,最后期限也到了,方案仍然不夠理想。老總看到我沒黑沒夜的苦干也沒提我立下的軍令狀的事。倒是又給了我兩個月的寬限。在第六個月的時候,終于試驗成功了,我很興奮,不過老板說了一句話像盆水讓我清醒了。他大概的意思說:咱這個廠沒有國家科研經(jīng)費,沒有地方政府的任何支持,但是工資得照發(fā),稅得照交。他希望我今后認清自己,多搞些力所能及的東西。太難的,或者沒把握的就放一放,先搞點能創(chuàng)造價值的。這句話兩個含義:第一,獎金是沒有的,研發(fā)投入很大。第二,以后先不要吹,要從簡單做起,從小改小革做起,沒把握的不搞。最好拿來主義。從別人的地方先借鑒學習,加以改造,變成自己的。這個道理都懂,但我至今不完全認同。試想如果都等著別人先搞出來,再模仿改造,那怎么可能有超越呢?模仿別人的成本是最低,但是永遠不能做大哥,只能當小弟。大家說說看,企業(yè)應該一味的模仿和抄襲他人的嗎? 8 ]+ ^: e( T: d# d0 D6 A' e. ]$ m/ _
1 h1 d% `7 R: \9 {
# ]6 i. V& e e: k% |4 {雖然這個坑讓我很受傷,但是我的收獲也很大。我總結(jié)了自己犯得錯誤。最根本是心態(tài)導致的,覺得自己很能,夸下???。實際上當時的我,盡管有比較扎實的基礎,思路也比較開闊。但是畢竟剛?cè)胄?,?jīng)驗嚴重不足。磨床是個非常需要沉住氣,慢慢積累的過程。機械精度的要求雖然看起來比車加工就高了一個檔次,但區(qū)別確實巨大的。我當時不該意氣用事先夸下???。估計當時老總之所以笑也許是看到了我的問題。呵呵。如果我當時夠成熟的話,可以先把數(shù)控這個比較容易的問題先攻克了,這樣一來,老總很快看到成果會認可我,二來,先讓企業(yè)賣著數(shù)控,我在同時攻克這個特殊夾具也會比較從容一些。老總也不會太著急上火。所以說,沖動是魔鬼呀。我當年在學校上學時也犯過這種錯,拿下(數(shù)學)試卷,先做附加題,把最難的做出來再寫前面的。這就是一位偉人說的: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。如果真的先把數(shù)控拿下后,其實再弄稍微難的會更加順利。不管怎么說,那都是過往了。實際情況是,我通過這六套方案的實施和試驗,收獲進步巨大。也是自從那次經(jīng)歷后,我設計的方案基本上(90%左右)都是一次性的能夠?qū)崿F(xiàn)最初構(gòu)想,而且加工工藝可行性很強。 * K" O+ N n u7 M$ [+ r
! ?8 ?4 N0 W* D
1 z( x) ^8 E* }! J記得那半年攻關后,我開始研制外圓磨床數(shù)控化的攻關,之前我廠只是生產(chǎn)手動的外圓磨。這次我真的學習參考了同行的經(jīng)驗,(主要是研究了同行的產(chǎn)品說明書),記得只用了三四個月就成功了。當時第一臺樣機的測試結(jié)果非常讓人振奮。砂輪箱的重復定位精度(50次測試)不到2微米,沒有任何點切現(xiàn)象,兩個軸的反向間隙都在0.01左右。兩個軸的擬合也非常順暢。修出來的成型砂輪磨出的雙錐面的光潔度也讓客戶感到驚訝。從那時以后,我就成了我們企業(yè)研發(fā)部的骨干了。
' l- d% E: Q, 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