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發(fā)一篇:
我曾在貴州三線軍工企業(yè)
女兒在南京上學實習,對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防三線建設不太了解,為增加她的閱野,通過資料及我所了解的,因為我曾經在三線基地工作過十年,參照貴州年鑒,寫下此篇--三線
毛主席的一句話:三線建設不搞好,我睡不著覺。
六十年代中后期,中國的邊防形勢緊張,中央決定,搞三線建設。
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“三線建設”是黨中央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戰(zhàn)略決策,是中國歷史上生產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戰(zhàn)略調整,也是新中國西部開發(fā)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關于“三線建設”的戰(zhàn)略構想里,毛澤東將全國劃分為三類:前線、中間地帶和后方,分別稱為一線、二線和三線。以三線建設促動三線經濟發(fā)展。
貴州是全國“三線建設”的重點省份之一。按照國家的統(tǒng)一部署,貴州三線建設既包括國防科技、能源、冶金、機械電子、化學、建材工業(yè)和交通運輸(鐵路)等項目的建設,也包括一部分非生產部門的項目建設,任務艱巨。首先,從時間跨度來看,歷時15年。1964年9月,貴州省委決定,由省計委、省經委及省級各有關廳局負責人組成遷建領導工作小組,在進行初步規(guī)劃和各項準備工作的同時,貴州三線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;1965年4月,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征撥土地1.42萬畝;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,全省各地組織好民工3.5萬人;1964年年10月,冶金工業(yè)部決定將大連鋼鐵廠的兩座50噸電爐和本溪鋼鐵廠的兩臺鍛錘搬遷到貴陽鋼鐵廠,邁開了企業(yè)搬遷的第一步;1966年,響應中央號召從全國各地、各部門選調來黔的建設人員達18萬人;從1967年起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干擾越來越大,貴州三線建設受到嚴重影響,一些建設項目所急需的材料和設備,需要靠“軍運”的辦法來保證,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1975年整頓之后;1977年和1978年,全省仍有部分三線建設項目完成了掃尾、配套建設。
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,貴州安排的基本建設投資就達46.26億元,占全國三線地區(qū)同期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總額的12.9%。這一時期,貴州除要重點建設一批國防科技工業(yè)項目外,列入計劃的民用重點建設項目有92項。其中,搬遷項目32項,改建、擴建和續(xù)建項目20項,新建項目40項??梢哉f,在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起步階段,對貴州這種經濟基礎甚為薄弱的省份來說,逐年的基本建設投資無疑像注入了一支“強心劑”,奠定了貴州經濟社會向現(xiàn)代化轉變的基礎。
就具體工業(yè)發(fā)展而言,國防科技工業(yè)是貴州三線建設的重點,主要內容是建設航空011基地、國防電子083基地,航天061基地,此外還有兵器工業(yè)部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、空軍后勤,一機部安排的相關建設項目。
1972年,貴州國防科技工業(yè)011,083.061基地企,事業(yè)單位基本建成,開始投產的生產企業(yè)達74個,
1975年開工建設的27個單位已有19個建成投入使用。
鐵路建設方面,黔桂鐵路已于1958年全線通車,川黔、貴昆、湘黔鐵路曾先后動工興建,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先后停工。川黔鐵路于1965年10月1日、貴昆鐵路于1966年10月1日、湘黔鐵路于1975年1月1日正式交付營運。此外又修筑了貴定大土復線。1964年,根據三線建設的戰(zhàn)略部署,國家確定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六盤水地區(qū)的煤炭資源,主要任務是建設與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配套的大型煤炭基地。從1965年到1978年的14年中,六盤水煤炭基地開工建設礦井23對,設計能力1210噸;交付生產礦井21對,設計能力1000噸;建成洗煤廠4座,人洗原煤能力470萬噸。同時,貴州迅速上馬了一批電力工業(yè)建設項目。1966年、1974年和1975年,貓?zhí)佣壈倩娬荆ㄑb機2.2萬千瓦)、六級紅巖電站(裝機3萬千瓦)、四級窄巷口電站(裝機4.5萬千瓦)先后建成投產,形成梯級開發(fā)的格局。冶金工業(yè)建設方面,新建項目有水城鋼鐵廠、貴州鋼繩廠,擴建項目有貴陽鋼廠、遵義鐵合金廠、貴陽耐火材料廠等。除大規(guī)模建設了國防科技工業(yè)三大基地外,
在遵義火車站旁沿紅軍山腳下,逶延十多公里,重點建成長征電器(電氣)公司,十多個廠全部是從上海電氣系統(tǒng)的各廠部份或整體搬遷,在這條名為上海路的路兩旁,不是工廠就是家屬區(qū),學校,醫(yī)院,郵局,商場,就連飯店的早餐也賣的是江浙滬一帶的粢飯油條,餛飩大餅,生煎饅頭和鍋貼。漫步上海路,到處是一腔吳儂軟語,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鎮(zhèn)。這其中有很多是在上海工作的蘇北單身或夫妻分居的,單位安排去了貴州,而且有的是拖兒帶女(當時有政策,支內人員的家屬可農轉非)。據我所了解的三泰地區(qū)的人在貴州的也有很多,因工作關系,我常去貴州的011,083,061三大基地的很多廠,發(fā)現(xiàn)有好多祖籍蘇南(寧鎮(zhèn)少些),蘇中地區(qū)的(人特別多),細聽他們還夾帶著三泰,尤其姜堰,海安,東臺,如東,通啟,淮楊,鹽阜的口音。講著一口洋涇浜。
民用機械工業(yè)也建了一批項目,一機部和八機部系統(tǒng)的部分企業(yè)也按照國家計劃安排內遷貴州,到1978年底,屬于一機部和八機部系統(tǒng)的建設項目共有45萬個。建成的主要項目有東方機床廠、貴陽農機工具廠、貴州柴油機廠、貴州汽車制造廠、貴陽電線廠等。1965年還組成了貴州橡膠總廠,貴州輪胎廠、貴州膠鞋廠、貴州橡膠配件廠、貴州橡膠制品廠等。同時涉及建筑材料工業(yè)建設,一方面對原有生產廠進行改建擴建,另一方面抓緊新廠建設。主要建設項目有擴建貴州水泥廠,新建水城水泥廠、貴州建材機械廠等。
三線建設,使貴州這種較為落后的省份建成了以能源交通為基礎、國防科技為重點、原材料工業(yè)與加工工業(yè)相配套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戰(zhàn)略后方基地,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鐵路、公路干線和支線,鐵路建設形成東有湘黔線,北有黔渝線,南有黔桂線,西有貴昆線的鐵路十字樞紐。
正是因為三線的建設使得貴州的經濟取得重大發(fā)展。使貧困省份逐步脫貧。
如今,三線建設的工人都七八十歲了,最后一批也是八0年底完成分配的,到現(xiàn)在也五十多歲了,愿他們幸福安康。歡度晚年、
八十年代后期, 國防工辦發(fā)了一個文,三線企事業(yè)單位,凡年滿二十八歲未婚單身或夫妻分居十年以上,如家庭生活有困難,單位和基地核實,確有困難可照顧回原籍安排工作。正是有了此文,我才通過貴州國防工辦,泰縣人事局商調回原籍地工業(yè)局工作。才有機會侍孝在父母身旁,盡忠盡孝,養(yǎng)老送終。值此,感謝為我調動所奔波和幫忙的領導,同學及朋友們。特別是人事局的陳局。大恩不言謝,水酒表衷情,愿好人一生平安。
http://www.xici.net/d191470702.0.ht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