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該圖所示,設(shè)主帶輪A的轉(zhuǎn)速為Na,其A1的長為La,A2的長為La-c(c為兩處圓周長之差,下同);設(shè)從帶輪B的轉(zhuǎn)速為Nb,其B1的長為Lb=,B2的長為Lb-c。
, U3 }6 G( `4 o9 E: j1 C為使汽車變化著不同的行駛速度,帶輪A、B上與傳送帶D的接觸位置是變化著的,因而A1、B1、A2和B2的長也是變化著的(當然A1與A2、B1與B2的圓周長之差是恒定的),帶輪A、B的轉(zhuǎn)速同樣是變化著的。帶輪A、B的轉(zhuǎn)速與A1和A2或B1和B2的關(guān)系如以下公式:
2 V( r; o: I- L6 g, INa/Nb=Lb/La Na/Nb=(Lb-c)/(La-c)2 B+ f9 K$ d4 H7 ]
如果某一汽車速度使帶輪A、B的轉(zhuǎn)速相同,那么A1與B1、A2與B2的長也是相同的,即
; p7 J% g8 @& M5 l7 Y4 HNa=Nb Lb=La (Lb-c)=(La-c), U4 J2 K% _) K5 B/ F
Lb/La=Na/Nb=1 (Lb-c)/(La-c)=Na/Nb=1. X& i0 M2 u) ^4 q0 i' {
所以Lb/La =(Lb-c)/(La-c)就是正常不過的了。此時無級變速機構(gòu)的傳動功率不會不高,也不會損壞部件。但是這樣的情況很少有,大多數(shù)情況是帶輪A、B的轉(zhuǎn)速并不相同,A1與B1、A2與B2的長也就不相同,即
2 T4 r9 K; o3 w, {) vNa≠Nb Lb≠La
' v0 L% p* R/ V) L% D7 b因而此時Lb/La與(Lb-c)/(La-c)不可能是同比關(guān)系。然而從公式Na/Nb=Lb/La和Na/Nb=(Lb-c)/(La-c)卻推導(dǎo)出Lb/La =(Lb-c)/(La-c),這就很荒謬了。* t4 L' Q. j* Q% w! M' H
上面的闡述可能還有人沒弄明白,我們還可以探討從傳送帶與每對帶輪接觸之處線速度狀況。同樣是上面一幅示意圖,同樣在傳送帶D上的左邊選取兩條傳送周長D1、D2,同樣是主動帶輪A與之接觸的兩個圓周為A1、A2,從動帶輪B與之接觸的兩個圓周為B1、B2,設(shè)帶輪A的轉(zhuǎn)速為Na,其A1的長為La,A2的長為La-c;設(shè)帶輪B的轉(zhuǎn)速為Nb,其B1的長為Lb= Na/Nb•La,B2的長為Lb-c=Na/Nb(La-c)。我們看一看上列各處線速度及其傳遞情況(為便于理解,先假定傳送帶D與帶輪A、B的接觸在傳遞線速度時為靜止磨擦):A1處線速度為Na•La,通過傳送帶D上的D1以同線速度傳遞至B1處,即B1處線速度為Nb•Lb =Na•La,在帶輪B上以同轉(zhuǎn)速傳遞至B2處,B2處線速度為Nb (Lb-c)=Nb (Na/Nb•La-c)= Na•La-Nb•c;A1處的線速度仍為Na•La,在帶輪A上以同轉(zhuǎn)速傳遞至A2處,A2處線速度為Na (La-c)= Na•La-Na•c,此線速度傳遞至傳送帶D上的D2處,即D2處線速度為Na•La-Na•c,而D2處又同時與帶輪B上B2處接觸,可B2處線速度卻為Na•La-Nb•c,因為Na≠Nb,所以Na•La-Na•c≠Na•La-Nb•c,即接觸著的D2與B2各以不同的線速度運動著,故處于滑動磨擦狀態(tài)。當然,處于滑動磨擦狀態(tài)的不可能只是D2與B2的接觸處,大家可以舉一反三。: L, w+ i, N, C! ?, D8 F7 Y) e
實際上,CVT變速機構(gòu)的傳送帶上只有兩條幾何意義上的線與左右兩邊的主、從帶輪真正嚙合(姑且稱為“有效傳送線”,具體位置視傳送帶和主、從帶輪的材質(zhì)、工藝等情況不同而不同),其它與帶輪接觸的部分都呈打滑狀態(tài)。這種打滑不僅不能有效傳輸動力,還有可能阻礙動力的傳輸,并且極易損壞傳送帶和帶輪。與“有效傳送線”距離越大,打滑程度越重。因此,傳送帶越寬,動力傳輸就越糟,損壞越重。
7 R: U! K2 m A 也許我說的情況專業(yè)人員都知道,我孤陋寡聞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