夾具應(yīng)該滿足的基本要求是能夠可靠地夾持工件,同時不能妨礙加工的進行。這就是夾具的加工有效性。夾具的加工有效性如何會直接影響加工工藝的優(yōu)劣,未來夾具的趨勢是更加有效的夾持,并與設(shè)備工廠建立有效的連接。 5 z" p* F" G: e2 w0 E
# S# S' h J" ?; |" d6 D. C, l) ?: n$ C
五面銑削加工案例以銑削加工中的五面加工為例:所謂五面加工,就是在對工件一次夾緊的情況下實現(xiàn)五個面的加工。五面加工既能夠有效地保證機工精度,又能夠大大提高加工效率,因此必將是智能制造中常用的加工方式。但是,在使用傳統(tǒng)的夾具時,由于夾持面過大,五面加工往往難以實現(xiàn)。 # G/ F7 d) H1 T. s
▲ 適合五面加工的咬合式夾持技術(shù) 3 N, k7 c! Y# J, Z; a* @
一種專利技術(shù)——咬合式虎鉗展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,它只占據(jù)工件3mm的夾持高度,就能可靠地夾緊工件,讓機床毫無障礙地對工件進行五面加工。 ) x5 ]0 S' S+ j/ q/ \
3 Y: }* p' u) Q' e1 O$ C1 W5 p
咬合式夾持方式中,虎鉗鉗口和工件之間有嵌入關(guān)系,使得工件在僅被夾持極少的情況下也能抵抗大的切削力,并且工件幾乎五面全裸露出來,刀具可以自由的加工整個零件,咬合式夾持技術(shù)可以有效的減少夾持面積。
# l6 Q0 a8 u( L9 F# C5 q 醫(yī)療器械工件加工案例為了更好的闡述使用情況,現(xiàn)以諸多案例中“某醫(yī)療器械公司”的工件為例:
7 ~0 @6 o: g" @3 J9 Y2 [9 C
1.工件加工內(nèi)容 六面需要加工,典型的閥塊類工件,面加工,孔加工皆有,材料為黃銅HB59-1。且孔與孔、孔與槽等都有位置度的要求,由于零件在醫(yī)療設(shè)備中使用,所以其表面粗糙度也是有要求的。
, @1 `6 E/ R) G; b( z# Z2 }+ B
' A0 q' e$ A9 D" t" Q& F" b
2.工件加工工藝的要求 9 H- s# _8 ^* y
“滿足六面加工和實現(xiàn)槽孔形位公差”,理想夾具應(yīng)為一次裝夾實現(xiàn)5面加工。第6面加工,以傳統(tǒng)方法軟爪夾持清除一序硬爪夾持痕跡,完成余下加工要求。 “表面粗糙度要求”,實現(xiàn)此要求理想夾持是咬合夾持力小。但夾緊力小,工件易跑,所以在夾持方式上有所突破。
1 G y/ n" h4 f4 k! y: z* f
▲ 正在進行的加工實例 3 h7 I' Q; J; f1 y) J( E
機床:型號DMG1035V帶第四軸擺動臺主軸SK40 擺臺尺寸:600*300mm 可裝夾工件+工件數(shù)量:2件/次 切削平均線速度參數(shù):300m/min 班次:2班/天 3.應(yīng)用前后比較 之前的加工方式: # N. A# M& Q+ l* c8 o
' y/ P1 t/ {, v) e8 t
▲為了實現(xiàn)夾持少,漏出更多可加工面,在虎鉗裝夾位置增加墊塊。每次更換零件需要調(diào)整墊塊增加裝夾時間,且由于安裝不便,如想加工到滿意的平面度平行度,止位的調(diào)整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) e/ C9 V( X: n0 Y F) h/ x
1 \8 {% A/ L: s( r( ]
▲為了實現(xiàn)6個面都需要加工,實施時就需要多次停機拆卸裝夾工件,自身位置度變化,生產(chǎn)效率和工件形位公差不容易保證。 如今的加工: , y# d& S* F9 {6 I& O9 [3 J
6 b" }/ `+ _- a9 x0 s
▲虎鉗3mm臺階,起到定位和夾緊的作用,且夾持剛性好,無振動。以最小的夾持面積實現(xiàn)孔、槽加工一次完成。最大限度保障了零件的精度要求。使用“咬合式”夾持技術(shù),實現(xiàn)小驅(qū)動力達到大的夾緊力。使相對較軟的有色金屬零件不易變形。 : x6 K! X3 }% @6 d3 p
/ M( M/ Z h+ Y* |3 r! i8 Y% Z9 ~
▲配合快換零點位系統(tǒng)實現(xiàn)4×90°分度,使得工件與夾持系統(tǒng)保持相對靜止,做到一次裝夾五面加工。 ! [3 l( L5 {9 i8 U2 D! s
4.加工效率對比 傳統(tǒng)工裝: 工序:為滿足加工,采用7道工序 裝夾時間:單個工裝裝夾時間10分鐘 完整單件所需時間:100分鐘 使用咬合式虎鉗: 工序:2道工序滿足生產(chǎn) 裝夾時間:多個互用只要3分鐘 完整單件所需時間:70分鐘 + U* L. A$ M2 `9 s. W, W
# L+ {( S' e w& u- R2 P& l |